学院首页
Homepage
学院概况
Overview
教育教学
Education
学生天地
Student World
招生信息
Admissions
后勤保障
Logistics
校友专栏
Alumni
培训中心
Training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教育教学
学生天地
招生信息
后勤保障
校友专栏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月满中秋 相约非遗——我校国际学生体验传统非遗文化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加深我校国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近日,国际学院组织2024级国际新生前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度过了一次主题为“月满中秋 相约非遗”的祥和、美满的中秋节。

活动合影

国际学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非遗馆中,立体多样的展览形式结合大量生动的图片与展品,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国神话故事。同时,他们还亲眼见证了月饼和灯笼的制作过程,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了更直接的感受。这种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国更多非遗项目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了解。

非洲鼓遇见中国快板儿——中非文化的新碰撞

非洲鼓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热情洋溢的演奏风格,与中国快板儿的快速节奏、幽默语言和灵活表演形式相得益彰。由海地的吉欧同学、赞比亚的大卫同学与中国快板儿老师的首次合作,通过默契的配合,将两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演绎出了一场节奏紧凑、别具一格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这一合作不仅展现了中非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两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非洲鼓的奔放与中国快板儿的精妙相碰撞,打破了文化的边界,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展现出文化交融的无限潜力和友谊的深厚根基。

体验传统塑作艺术——北京面塑

北京面塑是一种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塑作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面对这些展示了老北京民俗风情和民间手工技艺的作品,学生们也跃跃欲试,要亲手体验一下这项非遗艺术的魅力。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和手把手细致教授下,学生们了解了制作过程中运用的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制作过程中大家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反复拿捏、勾勒。不过多时,一朵朵色彩渐变的康乃馨、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锦鲤便在他们的手中诞生。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了北京面塑这一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体验玲珑枕制作过程

玲珑枕,又称耳枕或六孔枕,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手工艺品。它造型独特、图案精美,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学生们在体验玲珑枕的制作过程中,学习了如何将苦荞、香料等材料精准地填入枕套,要求既不能太满,也不能过软。整个制作过程需要他们心手合一,专注细致,从而领悟到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和耐心。

来自斐济的洛可同学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在非遗馆中度过中秋节,他感叹道:“这里的体验太棒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新西兰的可心同学也分享道:“我亲手制作了玲珑枕和面塑,非遗文化太有魅力了,这是我度过的特别难忘的一个中秋节。”来自巴基斯坦的阿蒂夫同学开心说道:“能和这么多朋友一起体验非遗文化,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中秋节。”

非遗馆内活动合影

中秋节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国际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使国际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并提升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这种文化交流也增强了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与深厚的友谊,进一步拉近了他们与中国文化的距离。


撰稿:任欣淼

摄影:辛鹏飞

排版:陈晨

审核:王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铁营331号院1号楼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